1、板上钉钉 [ bǎn shàng dìng dīng ]
释义: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
出处:王蒙《蝴蝶》:“海云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2、本来面目 [ běn lái miàn mù ]
释义: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出处:《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3、秉笔直书 [ bǐng bǐ zhí shū ]
释义: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4、拨云见日 [ bō yún jiàn rì ]
释义: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出处:《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6、岑楼齐末 [ cén lóu qí mò ]
释义: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7、董狐直笔 [ dǒng hú zhí bǐ ]
释义: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8、夫子自道 [ fū zǐ zì dào ]
释义: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9、翻黄倒皁 [ fān huáng dǎo yí ]
释义: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10、公之于众 [ gōng zhī yú zhòng ]
释义: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8回:“曾向玉帝上过条陈,拟把电力公之于众,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皆可利用吾电,以惩治恶人。”
11、故弄玄虚 [ gù nòng xuán xū ]
释义: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出处:韩非《韩非子 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12、贵耳贱目 [ guì ěr jiàn mù ]
释义: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13、故甚其词 [ gù shèn qí cí ]
释义: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汉奸》:“盖我军所用侦探,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14、贵而贱目 [ guì ér jiàn mù ]
释义: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15、含血喷人 [ hán xuè pēn rén ]
释义: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出处: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二:“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16、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释义: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出处: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17、含血噀人 [ hán xuè xùn rén ]
释义:噀,喷。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出处:《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崇觉空禅师》:“含血噀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蓦地唤回,打个筋斗。”
18、既成事实 [ jì chéng shì shí ]
释义:既成:已成。已经造成的事实。常指用武力或某种手段强行造成的局面。
出处: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19、即事穷理 [ jí shì qióng lǐ ]
释义: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出处: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20、立木南门 [ lì mù nán mén ]
释义: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21、略迹原情 [ lüè jì yuán qíng ]
释义: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
出处: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22、略迹论心 [ lüè jì lùn xīn ]
释义: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出处: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23、略迹原心 [ lüè jì yuán xīn ]
释义: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出处: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24、论列是非 [ lùn liè shì fēi ]
释义: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25、罗织罪名 [ luó zhī zuì míng ]
释义: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
出处:《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27、能上能下 [ néng shàng néng xià ]
释义:指干部不计较职位高低,不论处于领导岗位或在基层从事实际工作,都能踏踏实实地干。实行能上能下,是对干部职务终身制的一项重要改革。
出处:丁玲《风雪人间》上卷:“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是真正的战士,能上能下,能与人民共患难,同安乐!”
28、破甑不顾 [ pò zèng bù gù ]
释义: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29、欺上瞒下 [ qī shàng mán xià ]
释义: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30、欺上罔下 [ qī shàng wǎng xià ]
释义: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形容事实真相的成语(112个)
••阅读 3663
形容事实真相的词语(7个)
(0)
纠错/补充
猜你喜欢
形容蓄意歪曲事实真相的成语
秉公办事,不明不暗,颠倒是非,翻黄倒皁,浮词曲说,黑白混淆,混淆是非,罗织罪名,牵强附会,深文周内,深文罗织,深文周纳,深文曲折,是非颠倒,受赇枉法,贪污受贿,贪赃枉法,歪嘴念邪经,枉法营私,舞文弄法,舞文玩法,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因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