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拨草寻蛇 [ bō cǎo xún shé ]
释义: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出处: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回生》:“咳,柳郎真信人也。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
3、草蛇灰线 [ cǎo shé huī xiàn ]
释义: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出处:《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4、打草惊蛇 [ dǎ cǎo jīng shé ]
释义: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5、打蛇打七寸 [ dǎ shé dǎ qī cùn ]
释义: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6、斗折蛇行 [ dǒu zhé shé xíng ]
释义: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飞鸟惊蛇 [ fēi niǎo jīng shé ]
释义: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出处:《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8、封豕长蛇 [ fēng shǐ cháng shé ]
释义: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9、佛口蛇心 [ fó kǒu shé xīn ]
释义: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10、虎头蛇尾 [ hǔ tóu shé wěi ]
释义: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11、惊蛇入草 [ jīng shé rù cǎo ]
释义: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出处:《宣和书谱·草书七》:“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12、灵蛇之珠 [ líng shé zhī zhū ]
释义: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出处:《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13、龙蛇飞舞 [ lóng shé fēi wǔ ]
释义: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八回:“闺臣听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举起笔来,刷、刷、刷如龙蛇飞舞一般,一连写了几句。”
14、龙头蛇尾 [ lóng tóu shé wěi ]
释义: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如在欧公文集序,先说得许多天来底大,恁地好了,到结束处,却只如此,盖不止龙头蛇尾矣。”
15、牛鬼蛇神 [ niú guǐ shé shén ]
释义: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处:唐·李贺《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16、强龙不压地头蛇 [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 ]
释义: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出处: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
17、三蛇七鼠 [ sān shé qī shǔ ]
释义: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18、蛇头鼠眼 [ shé tóu shǔ yǎn ]
释义: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出处: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忽听见门声一响,早有一个蛇头鼠眼,满脸胡须,又矮又胖的丑汉子走进来。”
19、蛇蝎心肠 [ shé xiē xīn cháng ]
释义: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20、岁在龙蛇 [ suì zài lóng shé ]
释义: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数当终。
出处:《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
21、虚与委蛇 [ xū yǔ wēi yí ]
释义: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出处:《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22、一龙一蛇 [ yī lóng yī shé ]
释义: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出处:《管子·枢言》:“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后汉书·冯衍传》:“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25、龙蛇混杂 [ lóng shé hùn zá ]
释义: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帛难分,龙蛇混杂。”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26、笔走龙蛇 [ bǐ zǒu lóng shé ]
释义: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出处: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27、画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28、人心不足蛇吞象 [ 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
释义: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29、一字长蛇阵 [ yī zì cháng shé zhèn ]
释义: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听的里面雷声高举,四七二十八门,一齐分开,变作一字长蛇之阵,便杀出来。”
形容行动隐秘的成语(29个)
••阅读 4796
(0)
纠错/补充
猜你喜欢
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用成语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从容不迫,风吹浪打,泰然自若,心如止水
形容老年人行动的成语
黯然神伤,垂死挣扎,风度翩翩,风流潇洒,鹤发童颜,红光满面,据鞍顾眄,老当益壮,老态龙钟,老气横秋,满面红光,目光炯炯,气宇轩昂,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童心未泯,威风凛凛,喜气洋洋,意气风发,有气无力,神采飞扬,精神矍铄
形容行动特别迅速的成语
白驹过隙,倍道而进,辩才无碍,辩才无阂,辩口利辞,超轶绝尘,出口成章,大刀阔斧,大步流星,动如脱兔,对答如流,儿女英雄,风卷残云,风樯阵马,风行雷厉,风驰电掣,风驰云走,风驰云卷,干净利落,干脆利落,高材疾足,过目成诵,毫不犹豫,横冲直撞,…
形容行动和语言要一致的成语
表里相应,言行一致,一诺千金,表里如一
形容说话隐秘的成语
莫测高深,匿影藏形,人迹罕至,神龙见首不见尾,神龙见首,高深莫测
形容悄悄的行动的成语
屏声静气,不声不响,藏踪蹑迹,躲躲闪闪,花遮柳隐,花遮柳掩,寂然无声,寂寂悄悄,满坐寂然,蹑足附耳,屏声敛息,嘁嘁嚓嚓,悄悄冥冥,悄然无声,悄无人声,悄无声息,清清楚楚,说长道短,鸦雀无声,一声不响,不辞而别,搬弄是非,肃然无声
形容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成语
出尔反尔,词不达意,反复无常,前倨后恭,前言不搭后语,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言不由衷,言行不类,言行不一,阳奉阴违,自相矛盾,自圆其说
行动从容用成语形容
从容不迫,风吹浪打,泰然自若,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