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秉笔直书 [ bǐng bǐ zhí shū ]
释义: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3、岑楼齐末 [ cén lóu qí mò ]
释义: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4、董狐直笔 [ dǒng hú zhí bǐ ]
释义: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5、夫子自道 [ fū zǐ zì dào ]
释义: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6、翻黄倒皁 [ fān huáng dǎo yí ]
释义: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7、贵耳贱目 [ guì ěr jiàn mù ]
释义: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8、故甚其词 [ gù shèn qí cí ]
释义: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汉奸》:“盖我军所用侦探,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9、贵而贱目 [ guì ér jiàn mù ]
释义: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10、含血喷人 [ hán xuè pēn rén ]
释义: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出处: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二:“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11、混淆是非 [ hùn xiáo shì fēi ]
释义: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出处: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12、含血噀人 [ hán xuè xùn rén ]
释义:噀,喷。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出处:《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崇觉空禅师》:“含血噀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蓦地唤回,打个筋斗。”
13、既成事实 [ jì chéng shì shí ]
释义:既成:已成。已经造成的事实。常指用武力或某种手段强行造成的局面。
出处: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14、即事穷理 [ jí shì qióng lǐ ]
释义: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出处: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
15、立木南门 [ lì mù nán mén ]
释义: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16、略迹论心 [ lüè jì lùn xīn ]
释义: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出处: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17、论列是非 [ lùn liè shì fēi ]
释义:论:评论;列:列举。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18、无中生有 [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出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9、系风捕景 [ xì fēng bǔ jǐng ]
释义: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亦作“系风捕影”。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20、避而不谈 [ bì ér bù tán ]
释义: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出处:徐迟《一九五六年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21、不容置疑 [ bù róng zhì yí ]
释义: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出处: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23、取信于民 [ qǔ xìn yú mín ]
释义:取得人民的信任。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一取信于民。”
24、当之有愧 [ dāng zhī yǒu kuì ]
释义:当:承受;愧:惭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感到惭愧。常作自谦之词。
出处:宋·欧阳修《回丁判官书》:“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当之而不愧也。”常用自谦之辞。
25、颠倒黑白 [ diān dǎo hēi bái ]
释义: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26、画蛇添足 [ huà shé tiān zú ]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27、千真万确 [ qiān zhēn wàn què ]
释义: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惊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间才会着他,怎么就拿了?’景兰江道:‘千真万确的事。’”
28、无可置疑 [ wú kě zhì yí ]
释义: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出处: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29、堕甑不顾 [ duò zèng bù gù ]
释义: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30、不明不暗 [ bù míng bù àn ]
释义:明:明亮;暗:昏暗。事实真像被歪曲而不清楚。指不怎么明显,也不怎么秘密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形容已成事实的成语(33个)
••阅读 2769
形容已成事实的词语(3个)
(0)
纠错/补充
猜你喜欢
形容心里所想的事实现了的成语
称心如意,求仁得仁,如愿以偿,天从人愿,天随人愿,贼人心虚,正中下怀,心想事成
没有事实根据的成语
躲躲闪闪,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空穴来风,口中雌黄,漫无边际,随口乱说,无凭无据,无稽之谈,信口开河,无中生有,信口雌黄
形容某事实现的成语
傲睨得志,称心如意,洞房花烛,果不其然,皇天不负有心人,金榜题名,径情直遂,久旱逢甘雨,拍案惊奇,求仁得仁,如愿以偿,水到渠成,他乡遇故知,天从人愿,贼人心虚,志得意满,大功告成,心满意足,一语成谶
形容能抓住事实本质的成语
鞭辟入里,标本兼治,除恶务本,洞见症结,端本正源,返璞归真,归根结底,切中要害,擒贼擒王,擒贼先擒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入木三分,如是我闻,一语中的,一语道破,一语破的,一针见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责无旁贷,直截了当,追本溯源,拨云见日…
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的成语
躲躲闪闪,胡言乱语,胡说八道,空穴来风,口中雌黄,漫无边际,随口乱说,无稽之谈,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形容已成趋势的成语
波流茅靡,不可思议,不可限量,础润而雨,大势已去,睹微知著,睹始知终,多凶少吉,观往知来,海水难量,见微知著,见始知终,鉴往知来,尽忠竭力,怕硬欺软,鹏程万里,鹏霄万里,前程似锦,前程万里,前程远大,前途无量,审时度势,势在必行,视微知著,…
形容事实正确的成语
矮矮实实,百废待举,百般奉承,板上钉钉,抱诚守真,暴风骤雨,冰天雪地,秉笔直书,不切实际,不实之词,不容置疑,不折不扣,不明不暗,不理不睬,不见天日,捕影系风,惨绝人寰,残垣断壁,岑楼齐末,诚心敬意,诚心诚意,诚心实意,诚意正心,诚心正意,…
形容蓄意歪曲事实真相的成语
秉公办事,不明不暗,颠倒是非,翻黄倒皁,浮词曲说,黑白混淆,混淆是非,罗织罪名,牵强附会,深文周内,深文罗织,深文周纳,深文曲折,是非颠倒,受赇枉法,贪污受贿,贪赃枉法,歪嘴念邪经,枉法营私,舞文弄法,舞文玩法,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因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