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今日须怜应若神

诗句
今日须怜应若神
拼音
 jīn rì xū lián yīng ruò shén
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
上平十一真
上一句
龙头龙尾前年梦

「今日须怜应若神」出自:《辄吟七言四韵,攀寄翁文尧拾遗》

唐设高科表用文,吾曹谁作谏垣臣。甄山秀气旷千古,
凤阙华恩钟二人。起草便论天上事,如君不是世间身。
龙头龙尾前年梦,今日须怜应若神

「今日须怜应若神」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今日须怜应若神」辞典释义

◎ 今日的意思

⒈  本日;今天。

《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
《水浒传》第四五回:“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⒉  目前;现在。

《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 须的意思

【戌集下 • 頁】须·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3

【廣韻】錫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音需。【說文】面毛也。【易·賁卦】賁其須。【註】須之爲物上附者也。【疏】須上附于面。【釋名】頤下曰須。須,秀也。別作䰅。俗作鬚。
待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與通。【左傳·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爾雅·釋詁】,待也。
資也,用也。與需通。【爾雅·釋獸須屬】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狊。【疏】此皆氣倦體罷所須若此,故題云須屬也。
斯須,猶須臾也。【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遲緩也。【左傳·成二年】子不少須,衆懼盡。【後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註】《東觀記》須留,作宿留。
須女,星名。【史記·天官書·婺女註】正義曰:須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者。
國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公羊傳】作須朐。【前漢·地理志】東郡須昌縣,故須句國。
【左傳·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須之鼓。【史記·周紀】文王伐密須。【註】密須氏,姞姓之國。今安定隂密縣是也。
邑名。【詩·邶風】思須與漕。【傳】須、漕,衞邑。
【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順陽有須聚。
菜名。【爾雅·釋草】須薞無。【疏】詩谷風,采葑采菲。傳,葑須也。先儒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
草名。【爾雅·釋草】臺,夫須。【疏】臺,一名夫須。莎草也。
鳥名。【爾雅·釋鳥】鷉,須鸁。【疏】鷉,一名須鸁。
兵器。【䆁名】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揚子·方言】須,捷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謂之須捷。
姓。【左傳·莊十七年】有須遂氏。【戰國策】魏大夫須賈。
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左思·吳都賦】旗魚須。【註】以魚須爲旗之竿也。
【集韻】逋還切,音斑。班也。【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釋文】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班。
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陸雲·九愍】生遺年而有盡,居靜言其何須。將輕舉以遠覽,眇天路而高遊。【註】須,求也。【說文徐註】此本須鬢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爲所須之須。俗書从水,非。毛氏曰:須與湏別。湏,火外切。爛也。

◎ 怜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怜·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唐韻】【集韻】郞丁切,音靈。【玉篇】心了也。
【集韻】靈年切,音連。與憐同。【韋應物休暇東齋詩】捫竹怜粉汚。
【五音集韻】朗鼎切,音。憭也。
(憐)〔古文〕㥕【唐韻】落賢切【集韻】【韻會】【正韻】靈年切,音蓮。【說文】哀也。【吳越春秋河上歌】同病相憐。
【廣韻】愛也。【魯連子引古諺】心誠憐,白髮元。
【集韻】離珍切,音鄰。義同。【楚辭·九辯】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叶上生。俗作怜。

◎ 应的意思

【卯集上 • 心】应·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3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
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
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
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註】鼙也。
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註】正門也。
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 若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若·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耶。
【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
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廣韻】人者切,音惹。乾草也。
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人賒切,音婼。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 神的意思

【午集下 • 示】神·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食鄰切【集韻】【韻會】乗人切,音晨。【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神明。【書·大禹謨】乃聖乃神。【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諡法。【史記】民無能名曰神。
姓。漢騎都尉神矅。
升人切,音伸。【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註】海中神名。神,音伸。荼,音舒。
叶時連切,音禪。【焦仲卿詩】念與世閒辭,千萬不復全。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班固·答賓戲】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註】神,叶時連切。濱,叶眠切。○按: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曰神,古多作,下从旦。《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鄭康成云:旦當爲神,篆字之譌。《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爲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譌爲旦耳。此說甚是,非旦可作神也。

总述:诗句今日须怜应若神出自《辄吟七言四韵,攀寄翁文尧拾遗》。作者是唐朝诗人黄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