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偈一(菩提本非树)

唐代 · 慧能
【偈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0)
纠错/补充

偈一翻译和注释

译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赏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偈一拼音版

【jì yī 】 pú tí běn wú shù , míng jìng yì fēi tái ; běn lái wú yī wù , hé chù rǎn chén āi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偈一作者

惠能(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今涿州),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 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中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惠能”或“慧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唐贞观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圆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后因过失而被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出生时,父亲已病逝,他靠卖柴养母为生活。后因自感与佛教有缘,遂于唐咸亨三年(672)离开广东北上,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在弘忍命门徒作偈呈验以选拔传法继承人时,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离寺南归,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仪凤元年(676),他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因一论风幡的禅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而折服该寺主持,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在大梵寺设坛讲经说法,为其后开辟:“南宗”奠定了基础。惠能在宝林寺30余年,悉心传道,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以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禅宗教义的秘笈,形成中国佛教禅宗的“南宗”与“北宗”相比较而迥然不同的独特风格。由于惠能的弘法,“南宗”禅学的影响逐渐遍及全国,并取代了“北宗”在禅宗中的主导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门下治学的门徒数以千计。其后,他的弟子集录其讲经的要义,编纂成《坛经》一册。该书反映出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惠能于延和元年(712)返归新兴定居,翌年圆寂于国恩寺。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

精彩推荐

  • 巽公院五咏

    净土堂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曲讲堂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苦竹桥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春岩瀑泉响,夜久山已寂。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 巽公院五咏

    净土堂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曲讲堂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芙蓉亭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苦竹桥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 巽公院五咏。曲讲堂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 巽公院五咏。禅堂

    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 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张即燕公之孙,顷坐事除名)

    昔忝南宫郎,往来东观频。尝披燕公传,耸若窥三辰。
    翊圣崇国本,像贤正朝伦。高视缅今古,清风夐无邻。
    兰锜照通衢,一家十朱轮。酂国嗣侯绝,韦卿世业贫。
    夫子承大名,少年振芳尘。青袍仙掌下,矫首凌烟旻.
    公冶本非罪,潘郎一为民。风霜苦摇落,坚白无缁磷。
    一旦逢良时,天光烛幽沦。重为长裾客,佐彼观风臣。
    分野穷禹画,人烟过虞巡。不言此行远,所乐相知新。
    雨起巫山阳,鸟鸣湘水滨。离筵出苍莽,别曲多悲辛。
    今朝一杯酒,明日千里人。从此孤舟去,悠悠天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