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翻译和注释
阅读答案
问题
1.这首短诗有三节,哪一节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2.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假如要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话,请你模仿席慕蓉或余光中,写上几句诗,请试试:答案
1.参考要点:可以从运用 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表达出来以及感情真挚等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要点:运用比喻等艺术手法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表达出来。语句要富有诗意。
阅读答案2
1.为什么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地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怎样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1,月亮是思念的寄托物,比如抬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合适,这里的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只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模糊一次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故乡的面貌不知已有什么变化.而怅惘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惆怅.
3,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
赏析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拼音版
gù xiāng de gē shì yī zhī qīng yuǎn de dí
zǒng zài yǒu yuè liàng de wǎn shàng xiǎng qǐ
gù xiāng de miàn mào què shì yī zhǒng mó hú de chóu chàng
fǎng fó wù lǐ de huī shǒu bié lí
bié lí hòu
xiāng chóu shì yī kē méi yǒu nián lún de shù
yǒng bú lǎo qù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乡愁作者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