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杜甫「花鸭」注释

杜甫⑴此二句以花鸭之无泥,喻自己之洁身,以花鸭之缓行,喻自己之从容自得。⑵上句以羽毛独立喻自己的才能,下句以黑白分明喻自己的品德。所谓黑白分明,也就是是非分明,善恶分明。杜甫所咏的花鸭,羽毛应当是分黑白两色的。说“太分明”,似有贬抑意,其实是极

杜甫花鸭注释

⑴此二句以花鸭之无泥,喻自己之洁身,以花鸭之缓行,喻自己之从容自得。⑵上句以羽毛独立喻自己的才能,下句以黑白分明喻自己的品德。所谓黑白分明,也就是是非分明,善恶分明。杜甫所咏的花鸭,羽毛应当是分黑白两色的。说“太分明”,似有贬抑意,其实是极力赞扬。这句诗充分表现了杜甫“疾恶如仇”的性格,在旧社会,是极可贵的。⑶仇兆鳌注:“下四作警戒之词。群心众眼,指诸鸭言。然惟独立,故群心妒;惟分明,故众眼惊。”按群心众眼,比一般俗物。⑷稻粱,喻禄位,先鸣,喻直言。末二句含义极深广,意在揭露权贵们用威迫利诱的手段来垄断言路,使大家都不敢则声。这种现象在旧社会是极为普遍的,如《新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居相付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疏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余(其他官吏)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诤路绝。”(陆游《长饥诗》:“早年羞学仗下马。”即用此事。)所谓立仗马,就是摆样子的马。《新唐书》卷四十六:“飞龙厩日以八马列宫门之外,号‘南衙立仗马’。仗下,乃退。”杜甫由左拾遗贬华州司功参军,也正是由于好开腔,好管“闲事”,以至触怒了唐肃宗和他的亲信。但是杜甫并不后悔,而且一直鸣到死,这就是他的伟大过人处了。所以把这两句单看作警戎的话是很不够的。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