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结尾的成语大全
明鼓而攻之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
释义: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默而识之 [ mò ér shí zhī ]
释义: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等而下之 [ děng ér xià zhī ]
释义: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出处:宋 楼钥《攻愧集》:“乡之贫者,或不及于此,则以此法等而下之。”
偶一为之 [ ǒu yī wéi zhī ]
释义:指平常很少这样做,偶尔才做一次。
出处:宋·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等而上之 [ děng ér shàng zhī ]
释义: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出处:宋·朱燮《絜斋集·高鞅论》:“古者五家置一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品而第之 [ pǐn ér dì zhī ]
释义: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
人人得而诛之 [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 ]
释义: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出处:《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生而知之 [ shēng ér zhī zhī ]
释义: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神而明之 [ shén ér míng zhī ]
释义: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出处:《周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思所逐之 [ sī suǒ zhú zhī ]
释义: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推而广之 [ tuī ér guǎng zhī ]
释义:广:宽,大。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无所用之 [ wú suǒ yòng zhī ]
释义: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
小大由之 [ xiǎo dà yóu zhī ]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出处:《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
心向往之 [ xīn xiàng wǎng zhī ]
释义: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xuá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
释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处:《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心乡往之 [ xīn xiāng wǎng zhī ]
释义:对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要而言之 [ yào ér yán zhī ]
释义: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出处: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
一笑置之 [ yī xiào zhì zhī ]
释义: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出处:宋·杨万里《观水叹》诗:“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宋·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一言以蔽之 [ yī yán yǐ bì zhī ]
释义: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以贯之 [ yī yǐ guàn zhī ]
释义: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