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山家蒸栗暖

诗句
山家蒸栗暖
拼音
 shān jiā zhēng lì nuǎn
平仄
平平平仄仄
韵脚
上声十四旱
上一句
衰年强此身
下一句
野饭谢麋新

「山家蒸栗暖」出自:《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峡内归田客,江边借马骑。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
峡险风烟僻,天寒橘柚垂。筑场看敛积,一学楚人为。
短景难高卧,衰年强此身。山家蒸栗暖,野饭谢麋新。
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牧童斯在眼,田父实为邻。

「山家蒸栗暖」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山家蒸栗暖」辞典释义

◎ 山家的意思

⒈  山野人家。

《南史·贼臣传·侯景》:“山家小儿果攘背, 太极殿 前作虎视。”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明 高启 《一剪梅·闲居》词:“竹门茅屋槿篱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三:“芳枳疎藤插架斜,居然风物似山家。”

⒉  隐士。 魏野,见《宋史·隐逸传上》。

宋 梅尧臣 《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诗:“一获山家赠,令吾媿汝曹。”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又古人名刺,相见后亦还之。 魏野 留 富郑公 名刺,作山家之宝,亦以 郑公 故,非通例也。”

⒊  泛指僧道者流。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吴东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与凶。’”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鄢赵争宠》:“同去山家走一遭……实不相瞒,学生为老母有疾,特求 赤肚子 僊丹。”

⒋  佛教天台宗流派山家宗的省称。参见“山家宗”。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宋代佛教》:“意见终于不能一致,而分裂为两派, 知礼 等称为山家,即称 晤恩 等为山外。”

◎ 蒸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蒸·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0

【唐韻】煑仍切,音烝。【說文】折麻中榦也。【詩·小雅】以薪以蒸。【箋】麤曰薪,細曰蒸。【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疏】自然小者曰蒸也。
衆也。【詩·大雅】天生蒸民。
地名。【吳越春秋】吳王召公孫聖,使門人提之蒸丘。
通烝。【爾雅·釋天】冬祭曰蒸。【註】進品物也。
【類篇】諸應切,音證。氣之上達也。【列子註】溫蒸同乎炎火,音去聲。【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雲膚合而仰浮。【羣經音辨】蒸,經典蒸祭之蒸多去草,以此爲薪蒸。

◎ 栗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栗·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6

〔古文〕㮚【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質切,音慄。【說文】作㮚,从木。其實下垂,故从。【周禮·天官·籩人】饋食之籩,其實栗。
堅木也。【公羊傳·文二年】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謹敬也。【書·舜典】寬而栗。
堅也。【禮·聘儀】縝密以栗。
威嚴也。【司馬法】位欲嚴,政欲栗。
百穀實不秕謂之栗。【詩·大雅】實穎實栗。
栗烈,風寒也。【詩·豳風】二之日栗烈。
蹙也,謂越等。【儀禮·燕禮】栗階不過二等。
表道樹曰行栗。【左傳·襄九年】魏絳斬行栗。
觱栗。【明皇雜錄】本龜茲國樂,亦曰悲栗。
菱曰水栗。【武陵記】兩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謂之水栗。
【方言】秦俗以批髮爲栗。
縣名。【前漢·地理志】栗縣屬沛郡。
姓。【風俗通】燕將栗腹。
【集韻】【正韻】力蘖切,音裂。破裂之意。【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居幹之道,葘栗不迆,則弓不發。
叶力蘖切,音勒。【蘇軾·中秋月詩】喚酒與婦飮,念我問兒說。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按《說文》收部,今倂入。

◎ 暖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暖·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廣韻】同㬉。【禮·月令】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楚辭·天問】何所冬暖。
【集韻】許元切,音暄。柔貌。【莊子·徐無鬼】有暖姝者。【音義】吁爰反。柔貌。
【集韻】火遠切,音咺。義同。

总述:诗句山家蒸栗暖出自《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