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中道回
- 拼音
- zhōng dào huí
- 平仄
- 平仄平
- 韵脚
- 上平十灰、去声十一队
- 上一句
- 军无媒
「中道回」出自:《贾言忠引谚》
「中道回」作者: 佚名
「中道回」辞典释义
◎ 中道的意思
⒈ 半途;中途。
引《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唐 孟郊 《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次为 伊兰、埃及,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綆,灿烂於古,萧瑟於今。”⒉ 道路的中央;路上。
引《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道有左右。”
孔颖达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绅 ﹞镇 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寻夫》:“香港 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⒊ 中正之道。
引《孟子·尽心下》:“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⒋ 犹言折中。
引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⒌ 黄道。
引《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⒍ 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
引《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説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⒎ 合乎道义。
引《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閒暇而自中乎道。”
《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回的意思
【丑集上 • 囗】回·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又【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又【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又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又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又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又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又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又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又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又【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又【集韻】【韻會】戸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又【集韻】【韻會】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又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卽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又【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讀若諱。俗作囬。
总述:诗句中道回出自《贾言忠引谚》。作者是唐朝诗人佚名。